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正文

半夜三更的三更是几点到几点 三更半夜的三更是几点_头条

2023-06-03 12:31:40 来源:互联网

1、三更半夜的三更是23点至凌晨1点。

2、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,用12地支表示,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。


【资料图】

3、古时与现时对照: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,丑时从一点到三点,寅时从三点到五点,依此类推,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、辰时、巳时、午时、未时、申时、酉时、戊时、亥时。

4、另外古人还将夜里的时间分为更和点。

5、一夜等分为五更,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,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,一更指七时至九时,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,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,四更指一时至三时,五更指三时至五时。

6、扩展资料:一更夜从黄昏始(19—21点)一更在戌时,称黄昏,又名日夕、日暮、日晚等。

7、此时太阳已经落山,天将黑未黑。

8、天地昏黄,万物朦胧,故称黄昏。

9、这个时候,人还在活动着。

10、2、二更定昏人不静(21—23点)二更在亥时,名人定,又名定昏等。

11、此时夜色已深,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,安歇睡眠了,人定也就是人静。

12、把晚上子时整作为三更,三更就是半夜,而三更天则是三更附近,也就是在天的晚上11点到第二天凌晨1点。

13、中国古代直至本世纪初,没有钟表之时,城乡都很流行夜间打鼓报时。

14、大城市设有“鼓楼”,小镇或是乡村大宅院有“更楼”,每夜有值班更夫(巡视兼报时仆役),按时辰从更楼走出巡视一番,一路击鼓报时。

15、今天在个别偏远乡村,仍然有以打鼓或是敲木梆来“打更”报时的。

16、扩展资料:十二时辰制:西周时就已使用。

17、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

18、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

19、二十四时辰制。

20、宋代以前,测量时间的是铜壶滴漏,一把钢尺插漏壶中,水平面上面,x时后y刻,一目了然。

21、宋代发明了水运仪象台,齿轮带着托牌小人从门后经过,时辰小木人初现、时辰小木人正位两个标志就好判断了。

22、后来出现了时正,时正即时辰牌正位,比如:子初、子正、丑初、丑正、寅初、寅正、卯初、卯正、辰初、辰正、巳初、巳正、午初、午正、未初、未正、申初、申正、酉初、酉正、戌初、戌正、亥初、亥正,共二十四时,和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完全一致。

23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三更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,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,亥时作为二更,子时作为三,丑时为四,寅时为五更。

24、这样把一夜分为五更,按更击鼓报时,又把每更分为五点。

25、每更就是一个时辰,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,即120分钟,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。

26、由此可见“四更造饭,五更开船”相当于现在的“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,3时至5时开船”。

27、“五更三点”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,即6时12分,“三更四点”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,即2时36分。

28、因此夜半三更,也即半夜子时——晚上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。

29、“三更半夜”一词起源于宋代的两个人:一个是“陈三更”陈象舆,一个是“董半夜”董俨,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。

30、《宋史·赵昌言传》:“四人者(陈象舆、胡旦、董俨、梁灝)日夕会昌言第。

31、京师为之语曰:‘陈三更,董半夜’。

32、”意思是说宋太宗时期,陈象舆、胡旦、董俨、梁灝、赵昌言等人志趣相投,形影不离,常常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至深夜还不忍散去,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“陈三更”、董俨为“董半夜”。

33、这就是“三更半夜”一词的来历。

34、23— 1时 子时 三更。

35、 1— 3时 丑时 四更。

36、 3— 5时 寅时 五更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标签: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上一篇:2023年6月3日河南省煤质柱状活性炭价格最新行情预测 焦点消息